与刘梅谈话中,她说得最多的一个字是“忙”。
隔不了几分钟,手机便响起,大多数电话是客户向刘梅询问产品报价。从2008年开始,她就在西安市经营一家电子科技有限公司。不仅生意让她忙得不可开交,家中三个孩子也让她焦头烂额。目前,三个孩子中的老大和老二在读初中,最小的儿子刚蹒跚学步。
在推行课后延时服务前,因生意忙,刘梅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辅导孩子,只能把孩子送到校外辅导班。让她愁的是,两个孩子回到家,要么玩手机,要么做其他事,熬到深夜才能写完作业。“嗓子都能说哑,就是不听。”
自从参加学校的课后延时服务后,刘梅觉得轻松不少。在她看来,孩子在学校有老师看管写作业,不仅有安全保障,还不需要自己辅导,既省力又省钱。
她算了一笔账,之前每月一个孩子上校外辅导班要花费1000元,现在仅要100元,给家里节省了一笔开支。
近年来,在双职工家庭增加及
教育减负呼声的双重叠加之下,为解决困扰学生和家长的“三点半之困”,教育部在2017年印发了《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》,对各地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提出要求。
对于课后延时服务,央广网记者近日随机采访来自北京、山东、河南、江苏、黑龙江等9省市的家长、教师和校长发现,他们的想法各有不同。大部分家长认为比较满意,不仅解决了上班族接送孩子的烦恼,减轻在家辅导孩子的压力,还省去了校外辅导班的费用。
同时,也有些家长表示了不满意。他们认为,相比初中和高中学生作业多,小学生参加课后延时服务待的时间长,效果不大,应该加大孩子户外运动量,还给孩子更多自由时间。
陈平是对课后延时服务不满意的家长之一。今年新学期开学,女儿成了学校唯一不参加课后延时服务的学生后,每次接孩子放学,他总会特意躲着校长和老师,“感觉自己就像‘做贼’一样”。
陈平的女儿陈美就读于黑龙江大庆市某公办小学三年级。每天放学,这个拥有上千名学生的校园,冷冷清清,只有陈美独自背着书包走出校门,连学校保安看她都带着异样的眼光。
其实,陈平也和其他家长聊过,不少人都不愿意孩子参加课后延时服务,但害怕老师会因此认为学生不合群,孩子在学校被区别对待,所以一直不敢跟老师说。
在校外,女儿陈美报了跆拳道和散打
培训班,曾在省内多次获奖。以前她到校外表演,没时间参加学校的课外延时班,老师觉得请假会影响其他学生,便对陈平说别请假,也别交钱了。
陈平说,不参加课后延时服务,校长和老师就会施加压力,对他讲道理、做心理工作。“我不是心疼钱,我只是想让孩子多一些户外运动”。
TAG:
教育 |
资讯文章链接:https://www.9educ.com/news/106142.html